福州有著2200多年的建城史,歷經滄桑而流傳下來的老地名,蘊含著豐富的人文信息,凝結了一代代福州人的生命記憶,是歷史文化的“活化石”。然而,近年來,一些老地名正隨著老街道和老建築的拆遷而消失。
  民俗專家李鄉瀏在《福州地名》一書中寫下這樣一段文字:“上個月,一名緬甸華僑返榕,欲訪謁小時候生活過的‘鑄鼎杯’街市,幾經周轉,才知道舊址已更名為‘學軍路’。”尋根的路上遭遇這樣的尷尬,不能不說是一種文化的失落。
  今天,我們該如何給老地名留下一席之地,以延續歷史文脈?
  一個老地名,一段故事
  福州地名的命名很大程度上與山、水、年號、祈福祥瑞等地理環境相關,凝聚著福州人的情感記憶,一個老地名就是一段鄉愁。作為寫在大地上的歷史,這些老地名,不僅是一個地理坐標,更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……
  國貨路,原指橫在南公園大門口的一條東西道路。1930年前後,目睹洋貨充斥福州市場,致使民族工業破產,一批愛國有識之士奮臂高呼:“提倡國貨!”吳養賢先生特在南公園內集資建立“福建國貨促進大樓”,陳列國貨,鼓呼社會“請用國貨”,立碑在路旁,從此,這條不長的街路,定名國貨路。
  眾所周知,八一七路是為了紀念福州解放,1949年8月17日,解放軍從這條路進入福州,因此命名為八一七路。
  五四路緣何得名?據《福州百科全書》述釋,1958年為迎接外福鐵路通車,發動青年參加義務築路勞動建成,故稱五四路。
  元帥路是鼓西路和楊橋東路相交的一條小路,因為小路上有個田都元帥廟得名。
  三坊七巷之一的吉庇巷,在宋朝之前,原名魁鋪坊,又稱魁鋪里。宋朝之後地名幾經衍化,先為橘皮巷,後為急避巷,最後才叫吉庇巷。相傳古代巷裡住著一批來自長樂、福清、連江等拾荒人,他們撿回大量的橘皮,在小巷深處曬乾後賣給福州城的各家中藥店(即中藥陳皮),該巷因此得名橘皮巷。為何又改叫急避巷?一種說法是,宋朝時期南後街附近有一秀才,名叫鄭性之,落魄時家貧如洗,靠賣字度日。人們看不起他,多有得罪,待其衣錦榮歸,得罪過他的人紛紛躲避,故改名。後為了地名美化,又更名為吉庇巷。
  打鐵壋、祖廟、蒙古營、旗汛口、孝義巷……一個個老地名講述著一段段耐人尋味的故事,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。
  老地名和方言是“親戚關係”,保留有濃郁的方言痕跡。福州八一七北路向南延伸約至南門兜,有兩條東西相對的巷口,西側叫凱凝鋪,東側稱下體井。如今,凱凝鋪拆遷,變身為烏塔廣場的綠地;下體井拆遷,建成了高樓大廈,歷史悠久的巷口就這樣消失了。
  “說到歷史悠久的下體井,或許有人會覺得不雅。其實不然。”民俗專家方炳桂告訴記者,下體,福州方言是“下底”的諧音,指高處的底下地方。此處是明代古城牆的牆下地帶,下底便指高牆的底下。舊鑿一口城下的井,人們汲水稱為下底井。後來,城牆之外,成為民居密集的弄巷,地名仍沿用下底井。從口頭稱為下底井,到書面稱為下體井,這顯然是流傳中音訛所致。凱凝鋪也是口頭訛傳的結果,《榕城考古略》有註:西城邊巷,地名凱寧鋪。因福州方言“寧”和“凝”字音相近,凱寧鋪就變成了凱凝鋪。
  老地名,不該消失的美麗
  “老地名體現一個城市古老的歷史文化積澱,具有深刻的時代烙印,這些地名對精準的定位有很多好處。地名變更要慎重,隨意抹去說到底則是抹去我們的歷史。”省文史館館長盧美松不無擔憂地說,現在不少地名遭到建設性破壞,有的甚至被連根除掉。像“鳳崗里”整體被改為“金山”,一條條大路變成了“金某路”,讓人搞不清楚,不少居民感到無所適從。
  鳳崗里位於今倉山區建新鎮之南、飛鳳山以北。據傳古時有鳳凰棲息於此而得名。福州地名歌謠中有“風崗里三十六宅,行到目睭板冷白(翻白眼)”之說。也就是說,那地方地大路遠,這在早年無任何交通工具,確實會“目睭板冷白”。
  “鳳崗里是花果之鄉,早年人們步入村莊,白玉蘭花、茉莉花、玫瑰花、菊花異香撲鼻;橄欖、龍眼、荔枝、枇杷、番石榴、洋桃等果實舉手可摘。花圃中,果樹下,縱橫交錯的羊腸小道,構成天然的迷宮,直無盡頭的路網。這可能也是‘行到目睭板冷白’的一個原因。”方炳桂說,如今路已取直加寬,但已不是老鳳崗裡人心中的家園。
  “在城市化改造中,村莊沒了,但至少要留下路名,標誌這些歷史的痕跡,保存歷史記憶。”盧美松說,這些老地名不僅讓老一輩人感到親切,後人看到這些地名也會有求知的欲望。
  在現代化中黯然遠去的不只是鳳崗里。鄭子端是老福州人,他花6年時間複原的福州舊地圖,2010年與市民見面,結果一半的老地名難覓蹤影。
  “我從小生長在台江區,當時,中亭街兩側是手工作坊集中的地方,有很多極有特色的地名,如制鱟杓的鱟杓弄、人工小磨麻油的麻油弄、拉鐵絲的鐵線弄、製作燈籠的燈籠弄。”方炳桂告訴記者,每一個弄子名都記錄了一段歷史,隨著這些弄子的消失,曾被人們熟記於心的弄子名也漸漸被淡忘。
  能流傳千古的老地名,堅強卻也脆弱。野貓弄、賣雞弄、城邊街、田壋、兩對石……一個個留存在方炳桂記憶中的福州老地名不知不覺間都消失了,剩下的只是懷念。他不無遺憾地說:“一個老地名,就是福州的一頁歷史,一頁一頁翻過去,等我們這一輩人都走了,整本書合起來,歷史也就沒有了。”
  拿什麼保護你,我們的老地名
  自2004年始,中國地名研究所就會同相關領域的專家在全國啟動了“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”。2007年,聯合國確立“地名屬非物質文化遺產”,並提出,“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歷史意義,隨意改變地名將造成繼承文化和歷史傳統方面的損失”,中國地名也開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範疇。儘管如此,地名文化遺產保護仍是一個嶄新而艱巨的課題。
  在老地名保護上,廈門走在前列。早在2003年,該市就出台關於修改地名管理規定的決定,以保護老地名,規範新地名;今年1月12日,該市公佈64個新地名,其中不少為老地名的傳承。值得一提的是,2013年5月,莆田發起最具文化遺產價值的老地名、地名故事徵集活動,甄選300個“莆田市最具文化遺產價值的老地名”,並組織專家、網民代表從中評選出100個歷史地名、20個最具文化遺產價值的老地名、10個經典地名故事。
  “作為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的一項重要舉措,保護老地名應是一種文化自覺,目前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,建議在城市開發建設和舊城改造中,通過制度規範有效地保護和利用老地名。”盧美松說,有關部門應認真調研,廣泛征求民眾意見,經過立法程序,對老地名有選擇地進行恢復,可以考慮把地名作為地方歷史文化搬進黨校課堂。
  福建師範大學碩士生導師陳名實長期從事臺灣地名研究,他告訴記者,如果一些街巷一定要拆,不妨借鑒臺灣的做法——借助標誌性建築、停車場等物質載體,把老地名傳承下去,或在原址設標誌牌,標明老地名的位置、歷史沿革、文化內涵、歷史文化遺跡等。
  在今年的政協會議期間,有政協委員提出恢復和保護老地名的提案,提案建議,要多學習一下外地好的做法,相關部門應擔當起組織開展老地名發掘保護之責。老地名常常對應許多傳說和故事,可邀請地方志、民俗、地方史等方面的專家學者,對老地名進行調查,向民間徵集有關史料典籍和檔案資料,深入挖掘其內涵。通過科學考證,確定需保護的範圍和數目,在此基礎上編製老地名保護目錄,並嚴格執行地名命名更名專家論證制度;通過拍攝地名專題片、開展老地名評選等方式,加大對老地名的宣傳力度,營造保護老地名的良好氛圍。
  福建省民政廳地名處處長王加勝表示,對於老地名,國家和省里都相當重視,今年1月份以來,國家已經啟動了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,目前此項工作我省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當中。“老地名事關地方的文化建設,對於有價值的老地名,省里肯定會加大保護力度。”王加勝說。
  據悉,1月20日,《福建省地名管理辦法(草案征求意見稿)》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。草案提出,對歷史悠久、文化內涵深,具有紀念意義或者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名予以保護,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命名、更名。“等這部法規出台後,福州市地名辦將會制定具體措施,屆時就可以對地名進行統一規範管理。”福州市民政局一名工作人員表示。
  (原標題:留住福州老地名,留住鄉愁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f52pfkvw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